学校主页

相关新闻

您的位置: 首页 / 相关新闻

《中国民族报》报道我校贫困新生资助工作

作者:  来源:  发布日期:2018-03-03

大连民大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新途径

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掉队

 李秀艳 朱月

这个暑假,大连民族大学的许多辅导员、班导师纷纷前往新疆、贵州、内蒙古等地,对各自学院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进行“一对一”家访。

为了不让一个学子因家庭贫困而掉队,多年来,大连民大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、规范管理、道德浸润、能力拓展、精神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,大力贯彻落实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,为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
精准认定、科学资助,探索资助育人新思路

  大连民大共有56个民族的在校生1.7万余人,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占80%以上。少数民族学生中,贫困生的比重达到了48%。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许多少数民族贫困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实际状况上报学校。

  “老师,我不想让同学知道我家里贫困。”当大一的锡伯族学生刘刚得知学校要给他发放贫困补助金的时候,他找到辅导员吐露了自己的心声。

  像刘刚这样的学生,在大连民大还有很多,这不仅使学校不能全面掌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,也加大了精准帮扶的难度。

 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,学校建立健全了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,将精准认定和科学资助有效结合: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、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;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组织、审核和管理全校的认定工作;院(系)认定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、审核本院(系)的认定工作;年级(专业)认定评议小组负责民主评议工作。

    近年来,大连民大还依托大数据平台,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数据,探索应用大数据的方法了解贫困生状况。通过“暗补”方式,实现精准、科学资助。

  “发现饭卡里多了钱,我就像发现神秘礼物的孩子一样欣喜,这样的方式真是太温暖了。”来自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维吾尔族学生利娜说道。

  为了既能保护受助者的自尊心,又能实现精准资助,大连民大根据在校学生消费历史数据,重点采集学生的校园一卡通消费信息,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消费情况,各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根据筛选出的数据进行二次摸底排查、核实,筛查“隐性贫困”学生。

  辅导员与学生来往密切,他们熟悉掌握贫困生的家庭基本信息、欠费贷款情况、日常生活习惯、学习获奖成绩、奖助学评定情况等信息。这些数据真实、客观、全面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,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
  最终,大连民大通过“暗补”方式,将每个月总消费不足400元的学生列为受资助对象,直接将300元至450元的补贴款打入学生的饭卡里。

多渠道、暖人心,注重资助育人实效化

  “由于路途遥远,我的父母没有办法送我上学。但来学校报到的第一天,学校领导来到宿舍看望我,还给我带来临时困难补助,让我暂时度过了难关。”该校外国语学院的次仁平措说道。

  像次仁平措一样,每年新生入学时,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学子都会收到这样的感动。在每年新生报到当天,学校及各学院都会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,及时为少数民族贫困学子送去温暖和关怀。

  另外,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家中发生变故、家人患有重大疾病等,使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,连返校路费都成为了棘手问题。为了让每一位贫困生能够平安、准时返校,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,大连民大以班级为单位,经由学生本人申请,辅导员、班委摸底,各学院审核上报,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学生发放返校补助。

    “这些补助金不仅解决了我返校的路费问题,也让父母和哥哥放宽了心,他们感受到学校对我们少数民族学子的关怀。”曾收到过返乡补助的维吾尔族学生古丽说道。

  大连民大每年拿出专项资金,为少数民族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,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能力。

  此外,大连民大处科级干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“一对一”结对、班导师与新疆、西藏籍少数民族困难学生“一对一”结对等制度设计,也在校园里创造出师生朝夕相处、心手相连的育人氛围。

  (文中出现的贫困学生均为化名)